大面積股票跌停,疊加了期貨與現貨的分離

結合停盤因素,如出現IC最大貼水幅度900點的7月1日。停盤股票有400多家(上市公司約2800家)。幾乎全場跌板,大量股票無法賣出,大量避險資金必須賣在股票上,第二天股票市場大幅度下跌成為大概率結果。見圖一,7月1日收盤到7月2日開盤的情況。我們看到。第二天股指現貨果然大跌576點,而期貨則還有反彈158點。

有一次高雄隔熱紙的車友打電話給我說,停盤股票大約四百家,當日股票基本跌板,中證500跌幅大約7%,停盤的股票不能體現在指數跌幅中。只能體現到期貨預期中,於是期貨全線跌停,跌幅10%。這是市場預期第二天跌停板的股票要繼續跌的結果。結果自然顯示期貨領先現貨大跌。

即便有股票 期貨 保證金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中,參與股民大多對期貨無知的背景下,期貨依然奮力發揮它的價格發現功能。我們清楚的看到,期貨大多數情況下,是先於股票市場的趨勢。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指標基差,同樣清晰的反應了市場變化的激烈程度。大跌過程中,貼水會增加,反應了市場恐慌情緒。而反彈過程中,期貨和升貼水變化,則首先反應,在大盤見底過程中,首先大幅度收斂並開始升水的就是股指期貨!

萬萬沒想到我這位朋友正在某一家大樓隔熱紙安裝的時,手機套利操作機制導致期貨不可能離開現貨市場價格太遠。筆者團隊大量參與股指期貨間,以及現貨套利。因此清楚的知道實際的情況。當期貨價格高於現貨持有成本的時候,套利者會買入一攬子股票或者ETF指數基金,賣出等量期貨。而當期貨大幅度低於現貨的時候,就只能去融券賣出現貨,買入等量期貨。買入股票和ETF基金比較容易,融券賣出要高額的融券成本,並且融券很難。從買入現貨的難易程度依次是上證50,滬深300,中證500則比較困難,加之股票大量停盤,買入一攬子股票擬合指數更為困難。融券賣出滬深300可以通過融券華泰柏瑞EFF基金等賣空,上證50由於是大盤藍籌,當指數大幅度對期貨貼水的時候,現貨賣空能力比較強。而中證500,相當多股票被集中持股,幾乎不可能融券賣出。綜合起來,IH偏差最小、IF居中,IC則偏差最大。同時,期貨升水偏差有限,貼水下由於現貨賣空困難,貼水幅度會非常大。這和期貨最近貼水多,升水少,偏差幅度依次為IC/IF/IH是一致的。

從以上情況看,期貨貼水過大的原因,本質是股票指數失真。恰恰是現貨賣空工具不足,導致不能賣空現貨,收斂過大的基差。解決問題的方式正好和市場流行的想法,不是限制衍生品工具,而是應該大量發展。